2008.06.08 端午節  大稻埕碼頭

 

 

位於今天臺北車站西北方,靠近淡水河濱一帶的大稻埕,

 

起初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後繼艋舺而成為當時

 

臺北城外新興市區。地理位置大致在建成區,延平區全部,

 

大同區西南角一部份及城中區北門里。1920 11 1 ,

 

日人實施臺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

 

廢除臺北廳直轄之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

 

設臺北市,隸於臺北州。雖然被裁廢,大稻埕並不因此

 

就成了歷史名詞,她依然留在臺灣人代代相傳的口碑與記憶當中。

 

1858,清廷因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

 

淡水正式開港通商。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

 

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

 

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

 

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

 

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形成「外國人居留區」。

 

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在大稻埕精製後,運銷海外。

 

在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

 

也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

 

大稻埕位居淡水河岸,和艋舺一樣,都是控制淡水河航運的優越地點

 

當艋舺因為泥沙淤積,河港功能減弱後,

 

位於下游的大稻埕便自然的取而代之,

 

成為台北盆地內的物資集散中心,

 

因而開始崛起,而碼頭區就在繁盛的年代裡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淡水的開港,促成大稻埕往後的繁榮景況。從國外湧入的洋行外商,

 

選擇了已具規模且民風開放的大稻埕為貿易的港口。

 

而洋行將大稻埕由一個地域性的商品集散地轉化為一個國際貿易站,

 

碼頭進出的貨物量大為增加。由於外商的資本雄厚,

 

大力搜刮北部山區的茶葉樟腦等經濟作物,

 

促使台北盆地擴展速度加快,更擴大了大稻埕的商圈。

 

最後連桃園,新竹一帶的物資也以大稻埕為集散地

 

,當時的洋行富商沿著河岸分佈。

 

停泊帆船的碼頭區從六號水門外一直延伸到歸綏街底附近。

 

 

(參考於奇摩知識)

 

 

假日的午後,我們一家人開車去我老公他舅舅家,

 

離上次去他們家拜訪已經有一個年頭了,

 

想當初我們家妹妹還沒出生,現在都滿週歲了時光飛逝阿!!

 

在那待到傍晚,我們便撘著306號公車去逛新光百貨

 

在公車上老公說,如果不是有我們陪伴他,

 

他根本就不會搭公車,那因該是開車人的心聲吧!!

 

以前他經常搭公車,不過那也是當學生時的事了,

 

想一想現在都是兩個孩子的爸了!!真是歲月不饒人阿

 

到了吃飯時間我們又依照原來回去舅舅家,

 

晚餐就隨便找一間快炒店吃ㄧ吃,晚餐過後

 

走了ㄧ段很長的路到了大稻埕碼頭

 

說實在的那裡真的很臭,不過有很多人在那騎腳踏車

 

如過假日不知道要去哪,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河邊的夜景


地圖



 

離開大稻埕,走著走著就到我老公他舅舅工作的消防局,

 

我兒子終於坐上他夢想好久的消防車,

 

開心了一整晚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bec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